时间: 2025-01-17 22:25:11 | 作者: 最新案例
几乎每到隆冬时节,低温津贴总会被旧事重提。保障劳动者低温下的健康权,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,面对低温津贴落实中任旧存在的“遇冷”情况,究竟如何让这份津贴实至名归?
低温津贴遭遇落地难,虽然表面上源于企业为降低用工成本刻意不执行政策法律规定,但深层诱因则在于现行法律制度存在“线年施行的《最低工资规定》已明确规定计算最低工资时要扣除低温津贴,2015年修订后的《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》还将“低温”列为新增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之一,要求企业给劳动者发放低温津贴,但由于规定过于原则化,且没对低温津贴的发放条件和发放金额设置统一标准,让个别企业拒绝给劳动者发放低温津贴有了可乘之机。
近年来,随着对劳动者低温度的环境下健康权的保护日益重视,一些地方通过立法将低温津贴的发放纳入法治保障范畴。不过,综观这些地方性法规,仍存在监督管理力度较弱、处罚力度不足等问题。比如不少地方对于不按规定发放低温津贴的企业的解决方法仅为“责令整改”,企业承担的法律责任仅为行政处罚或警告,甚至部分地方处罚标准也不明确,加上劳动者处于相对弱势不敢举报,以致用人单位在侥幸心理的支配下,任性不给劳动者发放低温津贴现象仍然存在。
确保低温津贴落地见效,需要法律的“高温”保护。法律的作用不仅在于对发生过的事情进行评价、肯定、惩戒,还在于对人们未来的行为进行指引,让每一个人都能预测到未来行为所产生的法律后果。在这种意义上,完全有必要将支付低温津贴上升为高位阶的普遍性法定义务,制定出更具专门性、明确性、保障性的法律实施细则,倒逼用人单位在落实低温津贴制度方面出实招,促使低温津贴处于法律的“高温”保护之下。
以“高温”法律保护兜底,确保劳动者低温津贴足额到位,是守住“劳有所得”尊严的题中应有之义。只有切实让法律保护处于“高温”状态,才能形成尊重劳动者并保护他们获取低温津贴的劳动权利,如此方能真正破解低温津贴“遇冷”的难题。
近日,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五项国家标准《生活垃圾焚烧处理与能源利用工程技术标准》《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络工程建设项目规范》《广播电视制播工程建设项目规范》《电动汽车充电站设计标准》《电动汽车电池更换站设计标准》和一项行业标准《保洁员职业技能标准》。
日前,重庆市民主村城市更新项目二期开街。据了解,民主村片区位于九龙坡区杨家坪商圈核心,是修建于上世纪50至90年代的建设厂家属区,因年久失修,人居环境较差。
近日,江西省新余市开展照明设施用电安全风险隐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动,对城区路灯灯杆检修口盖板、路灯配电柜柜门、灯具等做全面排查维修,确保路灯设施完好,为群众夜间出行提供安全保障。
泉州与四大贸易区皆有通商往来,大量印度人、阿拉伯人、波斯人、日本人等云集于此,不仅带来了各国的珍贵货物,缤纷的思想文化也在这里交流交融,让这座滨海城市彰显出协和万邦、包容天下的“国际范儿”。
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,习亲自谋划、亲自部署、亲自推动。5年来,重庆、四川两地使命如炬,同题共答、同频共振。
近日,浙江省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在杭州召开。会议强调,2025年,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要逐步全面深化改革,更加充分释放住房城乡建设稳增长巨大潜力,着力稳住楼市、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,着力城市更新、加快提升城乡建设品质,着力科技赋能、加快建筑业转型发展